為何美國要在意外國的匯率操縱(Currency intervention)。
匯率操縱指的是這些國家刻意壓低本國貨幣匯率,造成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具有價格優勢。
貿易交換應是公平的往來。但這些匯率操縱,會讓出口方具有特別的優勢。
另外,這些匯率操縱往往就發生在美國本身經濟衰弱的時候。因為經濟走緩,消費者需求降低,匯率操縱國擔心對美國的出口下滑,於是開始匯率操縱。
這會造成美國更難利用自己的出口來提升經濟,只能靠國內的需求,也會間接造成聯邦政府需要擴大支出來支撐需求。
最後,外國進行匯率操縱壓低自身貨幣匯率,會造成一種假的美元強勢。美國經濟體會變成傾向內需產業,外銷出口相關產業變弱。這不是一個健全的經濟組成。
文中可以看出,美國基本上認為匯率操縱國家為了自身的出口,反而對美國造成問題。這是美國注意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。
最基本的匯率操縱方法,就是賣出本國貨幣,換成美金,然後用美金買美國公債與外國資產。所以,快速累積外國資產同時保有大額經常帳順差的國家,會被視為有進行匯率操縱的嫌疑。
這些持續進行匯率操縱的國家,往往經濟狀況已大有進展。不太需要像過去依賴出口。而且常把促進本國內需的政策手段,放著不用。這裡以韓國為例。財政政策過緊,然後還持續操縱匯率,壓低韓元匯率。
美國財政部會用三個面向來評估外國的匯率操縱:與美國的貿易順逆差、該國的經常帳盈餘、以及是否有進行匯率操縱的動作。
在2021年四月,"美國財政部未判定台灣操縱匯率"這篇報導中,就可以看到這三個面向與實際門檻數字。
各國央行也知道美國在進行匯率操縱觀察。所以會用間接的手法。
譬如,利用市場力量。當市場力量造成本國貨幣下滑時,央行不管。但市場力量推升本國貨幣時,央行就出來阻升。文中以韓國在2008讓韓元順勢下跌,但之後刻意不讓韓元回復作為例子。
另一就是請國內的非官方機構持有外國資產。這裡以台灣做例子。台灣自2010年以來,保險業者就被鼓勵持有大量的外國資產。
作者合理懷疑,台灣央行在提供保險業者美金。保險業者在台灣賣保單,得到台幣,跟央行換成美金。美金就用來投資美國或外國金融資產。
保險業者等於成為央行操縱匯率的手。業者賣出100億台幣的保單,假如五成用於外國投資,對於央行來說,就等同有50億台幣,賣出台幣買進美金的需求。這就會影響匯率。
然後央行可以說,”沒有喔,這不是我在操控美金兌台幣匯率。是我們本國的保險公司,基於投資需求,自己做出的外匯買賣決定。”
也就說,要看穿這些外國央行的手法,作者認為財政部需要金融法醫人才。可以細心的抓取線索,進行分析。